王俊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
擅長領域: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肺部良性腫瘤、食管良性腫瘤;胸部微創手術、胸腔鏡手術及縱隔鏡手術;肺癌的規范化治療?
執業經歷: 北京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創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醫院胸外科主任。 ?1989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1995年獲得國際抗癌聯盟(UICC)ICRETT獎學金,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學習和交流; 1997年獲世界胸心外科屆最高獎---美國胸外科學會(AATS) Graham Fellow獎學金(全世界每年1人得獎),在美國接受嚴格的臨床和科研訓練,先后哈佛大學(MGH),Mayo Clinic等著名醫學中心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 ?2000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2001年獲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2001年成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全國委員。? 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創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胸外科學學系主任。兼任世界華人胸腔外科學會(ICSTS)會長,國際食管疾病學會(ISDE)亞洲主席,國際抗癌聯盟(UICC)會員,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胸腔鏡外科學組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執行委員等學術團體的職務。同時任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英文雜志Lung Cancer編委,國際最權威胸外科雜志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中國大陸地區唯一編委,Thoracic Cancer雜志副主編,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執行主編,中國微創外科雜志副主編、醫學參考報胸心血管外科頻道主編,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副主編,中華外科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中國腫瘤臨床雜志、中國肺癌雜志、醫學與哲學雜志等10余種中外權威學術期刊的常務編委和編委。 共發表學術研究論文200余篇;主編《現代胸腔鏡外科學》、《胸腔鏡和縱隔鏡手術圖譜》、《胸部疾病的胸腔鏡全真手術》等8部學術專著。 1992年創立了我國一門新學科---電視胸腔鏡和胸部微創外科。至今,已成功地完成了胸腔鏡外科的絕大多數中國第1例手術,至今在手術難度、手術種類和手術數量上居于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先后舉辦了16期全國電視胸腔鏡外科手術學習班和10屆全國電視胸腔鏡外科學術研討會,培養了全國80%以上的胸腔鏡外科醫師,人數已達上千名。 1987年建立了中國術前定量預測肺切除術后肺功能的核素檢查方法,顯著提高了胸外科手術安全性評估的水平,大大縮短了我國在該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1997在國際上首先證明DLCO較MVO2能更準確預測術后肺部并發癥;DLCO與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有關,而與長期生存率無關。這些新觀點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后,被近年出版的美國胸外科教科書和專著所引用。 1996年1月,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1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開創了我國的肺氣腫外科新領域。在衛生部科研基金的資助下,研制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牛新包墊片并規模應用于臨床,為肺減容手術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可能,還成功地主辦了4屆全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學習班,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肺氣腫外科專著《肺氣腫外科診治》。 ?1999年和2002年先后將近年來在國外剛開展的電視縱隔鏡和電視硬氣管鏡技術引進我國,并成功的應用于臨床,為診斷不明的縱隔占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微創的診斷和分期手段,為大氣道疑難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又一更安全有效方法。 在國內最早開展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早期肺癌,此項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現在無論從手術技術、手術例數、手術難度等均在國內處于首位。 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衛生部、北京科委及北京大學等多項研究課題,從事著肺癌和食管癌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新手術方法、技術和器械的臨床應用研究,2011年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