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獻武
齊齊哈爾中醫院CT室
擅長領域:?
執業經歷: 影像系主任、CT室主任,市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從事影像診斷工作二十余年,影像診斷經驗極其豐富。 CT主任簡介 在我們的醫院里,提起CT室主任馬獻武,或許有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馬CT”,則可謂盡人皆知。作為醫院CT室創始人之一的馬獻武主任,以他在醫院20多年的從醫生涯,見證了醫院騰飛的輝煌歷程。 廣學博采 積跬步以至大成 “現代影像學技術和各種診斷設備發展的非常迅猛。從非螺旋CT、單排螺旋CT到今天的64排CT和后64排CT,設備越來越先進,影像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快,相應地對影像學工作者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這是馬主任的肺腑之言,更是他的行動準則。1985年畢業于牡丹江醫學院影像專業的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科班出身而固步自封。從1993年到衛生部北京醫院進修學習CT影像診斷技術開始,至今已參加了數十次國內CT診斷方面的短期進修和學術會議,對影像學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有著深刻的了解。同時,他也通過自學和向國內著名專家請教,逐步豐富自己的學識,并通過實踐中的不斷積累,使自己成長為影像學方面的專家。他擔任了省放射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市放射學會及CT/MR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實用醫學影像雜志》、《醫學綜述》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并有兩部學術專著《腹部疾病影像診斷》、《臨床醫學影像診斷知識問答》,其參與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冠狀動脈畸形多層螺旋CT成像與臨床意義的相關性研究》獲得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細心求證 解疑難造福患者 多年來,馬主任在科室里一直倡導“五心服務”,即:“接待患者要熱心,詢問病情要細心,解釋工作要耐心,掃描操作要用心,診斷報告要精心。”他深知,影像學診斷是醫生判斷病因,進行對癥治療的依據,關系到病人的安危,不能有絲毫的大意。他與科里的同事們一起,用自己的認真工作,贏得了患者的信任與尊重。幾年前,醫院骨科收治了一名患者。該患頸部出現不適感,懷疑是因接受院外不規范的按摩所致。X光片顯示骨質有異常改變,懷疑是骨質受到破壞;經院內CT檢查確認是環樞椎溶骨性破壞,診斷為惡性腫瘤所致。此后,患者到省城上級醫院,經專家確診為:“骨溶解癥”,不同意確定為腫瘤。后來,在病人去世前一周,馬主任和骨科主任又聯手為病人作了一次CT全面檢查。發現患者不但患有肺癌,并已發生多處骨轉移。后來的尸檢結果也證實了他們的診斷。這樣他們既找到了患者的真正死因,也為病人家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診斷依據。在近二十年的CT診斷工作中,他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和高度的責任心,為數不清的患者做出了正確的診斷。他為被誤診為惡性腫瘤的患者送去了健康生活的福音,同時也為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提早敲響了警鐘,為他們及時接受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正是由于人們對他高超的技術、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負責的工作作風的高度贊賞,“馬CT”的綽號才越叫越響,這其中蕰含更多的是人們對他的尊敬和褒獎。 放眼未來 立潮頭敢為人先 談起醫院CT室未來的發展,馬主任充滿了信心。他坦言,醫院的幾任領導,特別是現任黨委書記、董事長、院長陳宏的大力支持,是醫院CT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醫院在3年間,斥巨資相繼購置了日本東芝16排螺旋CT機和美國GE64排超高檔螺旋容積CT機,沒有領導的遠見卓識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全面開發GE64排超高檔螺旋容積CT機的強大功能,以冠心病的無創篩查、進行冠脈成像為突破口,帶動和促進DSA(血管造影)的引進,從而形成診斷治療的完整體系。為心臟支架植入術、心臟搭橋技術及促進醫院介入治療技術的迅猛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他不僅自己堅持勤奮學習,還要求全科室的同事們共同學習。他認為:“一個人的強大不代表一個科室的強大,一個團隊的強大才是科室的真正強大。”他除了堅持開展科室的CT知識學習系列講座、CT與臨床知識系列講座、術前疑難病例討論,以及臨床定期讀片、差錯(漏、誤診)病例討論會外,每當有疑難病例時,他都要求全科人員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在討論時,每個人都要就該病例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通過討論和學習達到認識的統一,使大家均能在實踐中得到啟迪,盡快成長。科室年輕醫生已有數人在北京、中國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多家醫院完成進修學習,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醫院的CT事業因為有了馬獻武主任這樣的能人而生機勃勃,而我們的醫院擁有了眾多馬主任這樣優秀的技術骨干,她的明天將會更加光輝燦爛!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