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異珍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兒科
擅長領域:脆性x綜合征、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小兒神經,包括小兒腦癱、癲癇、多動癥、抽動-穢語綜合征?
執業經歷: 郭異珍 1976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兒科工作。先后晉升為兒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從事小兒神經和兒童發育學專業二十多年來,認真學習國內外新知識,新技術,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成功地搶救了大量的危重疑難病癥患兒,曾獲1995—1996年院醫療成果二等獎,胡應洲教學基金獎。1987年在香港瑪麗醫院兒童體智發育中心進修學習半年,學習對弱智兒童的診斷及治療方法。返京后開展了對窒息兒的評價和早期干預工作。1991年前瞻性地研究了121例小于胎齡兒的體格和智能發育,提出了小于胎齡兒的體能及智能的發育規律。論文獲第六次全國中青年醫學學術交流會二等獎。全國協作的大項目“新生兒行為測定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獲1993年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應用Brazeton新生兒行為估價評分測定我國正常新生兒,建立了我國20項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應用(NBNA)估價重癥窒息兒的預后,為目前的早期干預工作打下基礎。 1993—1994年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新生兒科進修學習了新生兒NICU的搶救和治療以及高危兒的Follow—up工作,寫出了論文《早產兒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特征、規律及其在聽力篩查中的應用》,《耳聲發射在嬰幼兒聽力篩查中的應用》,《早產兒視網膜并高危因素分析》,《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與慶大霉素》。1994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負責完成了“o~3歲早期教育對小兒發育的影響”,提出了早期教育組智能發育商MDI比對照組高8.7分,統計學處理,差別有顯著意義(P<0.01),為早期教育提供了臨床依據。1996年獲衛生部級科研項目的資助,負責完成了“脆性x綜合征的篩查、診斷和治療”的課題。使疾病的診斷達到分子水平,課題總結了簡化的六項標準。從臨床特點和行為表現來篩查脆性x綜合征,提高了篩查的陽性率,為基層兒科醫生診斷脆性x綜合征提供臨床依據。“嬰幼兒早期干預與智力開發的研究”獲200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共完成論文20多篇,多次完成科研項目,著書多部。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