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有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體內部分和體外部分。
體外部分也就是聲音處理器,由麥克風采集聲音,言語處理器將采集到的聲音加以數字化、處理和編輯,傳輸線圈將處理好的信息向耳蝸傳送。體內部分包裹植入體和植入電極,植入體把解碼的言語信息變成電流,刺激聽神經,使聽障者的大腦接收到神經沖動后產生聽覺。植入電極是與窩神經耦合和的關鍵點,它關系到術后患者聲音的感知和言語康復的效果。
另外,電極的長度和軟硬度也是外科醫生所關注的,它與手術操作技巧有密切的關系,得益于電子技術和材料學的進步,植入體可以做得越來越薄。由于顱骨本身就是薄層骨質,尤其兒童的顱骨發育尚未成熟,因此在手術的時候植入體越薄、磨骨越少,也就能夠減少術后皮膚的張力,從而減少相應并發癥的發生。
人工耳蝸聲音處理器的大小,也在20年中發生了默默的變化。從20年前的小書包,進化成現在橡皮擦大小了。聲音的預處理技術與助聽器的領域如出一轍,更加智能。同時一些無線連接技術,讓耳蝸和我們當今的生活習慣更加的兼容和方便。
如需了解更多聽力恢復問題以及治療措施,可以咨詢專業的醫師和聽力師,在其指導下健康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