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雅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姓名:周麗雅 專業:消化內科 導師資格:博士生導師 性別:女 畢業院校: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 技術職稱:主任醫師,教授 業務專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消化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特別是胃癌等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治。各種消化內鏡的檢查與治療技術尤為突出,如腹腔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及胃腸鏡等。曾先后赴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醫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內鏡中心進修學習。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著4篇,參與多本專著編寫。掌握及率先開展多項內鏡診治技術,包括早期胃癌的診斷、鼻胃鏡、FICE+放大、EMR/ESD、EUS、ERCP及相關技術、雙氣囊小腸鏡。 工作經歷 曾先后赴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醫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內鏡中心進修學習。 科研工作 長期從事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治療及消化內鏡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1、早期胃癌的診斷及治療:1991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近年來,又開展了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ESD)。2、1995年,國內最先開展PEG。3、Hp相關疾病的研究:1996年開始在山東胃癌高發區開展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人群干預試驗;目前主持十一五支撐課題“我國Hp相關疾病的診治規范”。4、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2003年以來對胃食管反流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學、放大內鏡下的表現、超微結構的研究等。出版我國第一本胃食管反流病專著《胃食管反流病》5、胃癌的基礎性研究:胃液固有熒光光譜診斷胃癌和胃癌熒光標志物的確定等系列研究,胃癌DNA甲基化的基礎研究。近五年指導博士生15人,碩士生7人。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2項、教育部基金1項、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共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著10余篇。 學術兼職 第十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候任組長,北京醫學會消化系病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常委;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臨床薈萃雜志編委 獲獎情況 1996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在山東胃癌高發區開展Hp與胃癌的人群干預試驗,8年人群追蹤結果顯示Hp感染與胃癌有高度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2005年在國際消化領域著名學術會議美國DDW學術周上進行大會報告,并被選為最佳40篇學術論文之一。 2006年對胃癌高發區與低發區成人和兒童進行Hp調查,通過與10年前資料對比研究提示Hp感染率各組均下降,但胃癌高發區Hp感染率成人組及兒童組均明顯高于低發區,此結果在中日韓三國Hp會議上報告。 2003年以來對胃食管反流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流行病學的研究、非糜爛性反流病放大內鏡下的表現、胃食管反流病超微結構的研究等,初步成果已在國內、國際重要會議上發言,已有多篇論著發表于核心期刊及SCI期刊。《胃食管反流病》一書的出版也受到了國內同行的好評。 2013年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生導師。 著作與譯著 主編及參編多部著作。主編的《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專著。
各種消化內鏡的檢查與治療技術尤為突出,如腹腔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及胃腸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