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
1976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醫療系。畢業后從事病理學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學組副組長、中華婦產科學會病理學組顧問、中華醫師協會宮頸細胞及病理學院病理組組長、中華婦產科雜志編委、診斷病理學雜志編委。主編:《婦產疾病診斷病理學》 第一、二版;副主編:《林巧稚婦科腫瘤學》第四版,副主編;參編:《診斷病理學》等多部學術專著。先后在國內外權威雜志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并多次獲“優秀論文”獎;曾獲中華病理學雜志創刊50周年紀念“金筆獎”;參與了郎景和院士“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1等獎);研究的課題國內領先的有:①子宮內膜增生,提出這種與雌激素相關的癌前病變,年輕的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②子宮內膜漿液性癌,提出此型高侵襲性癌需擴大手術范圍,改變了子宮內膜癌的傳統單一術式;③子宮平滑肌肉瘤,提出以綜合的形態學指標取代“核分裂”單一指標的診斷模式;④女性下生殖道癌的病因學研究證實,與宮頸癌不同,外陰癌的發生絕大多數與HPV不相關;⑤從分子水平(PTEN抑癌基因)證實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卵巢癌有相關性;⑥卵巢漿液性交界瘤的腹膜種植研究,提出其預后相關性。已完成的主要課題有“外陰鱗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女性下生殖道癌與HPV型別間的相關性研究”、“子宮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診斷標準再探討”、“生育年齡婦女子宮內膜增生的病理診斷與治療”、“子宮內膜漿液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惡性潛能研究”、“卵巢交界瘤腹膜種植的臨床病理研究”、“性分化異常疾病”、“漿液性交界瘤的病理特點和高危指標”、“具有內分泌功能的卵巢腫瘤”和“卵巢漿液性和粘液性腫瘤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等。還向國外報道和總結了“卵巢兩性母細胞瘤”、“9例真兩性畸形的性腺病理”、“胎盤絨癌”等世界罕見病例。在完成相關課題的基礎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劉彤華院士主持下,先后修訂了國內關于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及子宮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診斷標準。近年對不典型滋養細胞腫瘤的研究提示,此少見腫瘤的治療宜盡早手術而不是傳統的先期化療;類似研究在國際上鮮有報道。
婦產科病理診斷。?